- 为什么四川人的话这么好听这么可爱呢?
- 为什么在成都说四川话的比例很大,甚至很多服务行业都说四川话?
- “拉倒”一词,是东北和中国北方人常用的词语,是方言还是有它的由来?是否有解除合约、否定的意思?
为什么四川人的话这么好听这么可爱呢?
泻药~
首先呢,重庆人一枚,重庆话与四川话、贵州话、云南话等一起统称西南官话。我相信题主所指的应该是抛开川东近重庆一代的四川话。实话实说,作为一个老重庆人并不觉得重庆话多好听,不过四川话确实挺好听的,转调很多,口气可爱。
恕我才疏学浅,就了解这么一点点啦
我不知道外省朋友对四川话的感受是怎么样一个状况,只是曾在河北一个朋友讲“四川话好好听呀,就像唱歌一样”,北方朋友对四川话的感觉就是语频快,但是,你让我这个四川人讲普通话,那真是要命,舌头銮起说,吐不出话来,銮了半天,舌头麻木,脑壳空白,句句四川方言词汇感觉是普通话的给你整出来,我说得累,你也听不懂,所以,四川话说慢点,北方人是听得懂的,脱了裤子整的普通话反倒是严重障碍。
为什么四川人的话这么好听这么可爱呢?
恭喜您!回答正确!因为一一
四川人幽默,四川人宽容,四川人南北皆通。用一首宋诗展示一下四川话的历史:
挽住征衣為濯塵,閬州佳酿絕芳醉。
鶯花舊識非生客,山水曾游是故人。
遨樂無時冠巴蜀,語音漸正帶咸秦。
平生剩有尋梅債,着意城南看小春。
一一[宋]陸游《閬中作二首》選一
语音渐正带咸秦,陆游认为阆中人的发音与中原正格没有区别。唐宋时的正音就是今天陕南川北一带的旧语。
这首诗是陆游于乾道八年(1172年)秋,因事认南郑(今陕西汉中)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公务之余,游阆中山水所作 。
(请参阅〈四川历史〉)
我个人也觉得四川人四川话挺好听的,我广东人。感觉四川人说就像唱歌一样,感觉连骂人都自带BGM,四川妹子说起话来有点天生自带的温柔,听起来挺舒服。说川妹子辣,其实那是南方人那种外表刚毅内心柔软的辣。四川人从小吃辣而且皮肤还那么好跟气候有一定的原因的,四川地处盘底,气候温润,紫外线相对没那么强。加上四川物产丰富,饮食上也以吃辣为主,辣椒在《食物本草》和《纲目拾遗》里的功能有:祛水湿 消宿食,开胃口,解结气等。所有辣椒在四川人的食谱里是最好的去湿毒,消积食和开胃口的良药。四川女孩身材比例通常比较好,肤色白皙加上南方人玲珑可爱的脸庞自然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加上说话时温柔可爱,自然让人印象深刻。
谢谢邀请。我没觉得好听,更没有听出可爱。我只是本能地觉得应该尊重每一种方言。可恶的是,成都许多服务业从业人员不讲普通话,讲话时卷着舌头,懒洋洋地拖个长腔,恨不得抽它个嘴巴子!
为什么在成都说四川话的比例很大,甚至很多服务行业都说四川话?
成都人不说普通话的问题,好像已经多次看到了,很多外地朋友,特别是北方朋友对此很是苦恼,甚至由此认为成都人对外地人不友好!
其实这个问题认真想来是存在多方面因素的:
一、从语音的流通性讲
一个地方通行什么语言其实是跟这种语言使用的人群数量有关的。四川是人口大省,面积也宽广,虽然个地方的方言都有少许差异,但总体都是很相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四川话是通行的官话。
二、成都外来人口组成来看
虽然成都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了,但长期以来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四川及周边几个西部省份。要知道除了川渝地区外,西部几个省份:云南、贵州、陕西、西藏、新疆等周边靠近四川的区域的语言其实也跟四川话非常接近,可以统称为四川语系,在这些地区讲四川话也是通行无阻的。因此他们来到成都,自然说话稍向四川话靠近,交流基本不会有障碍,也并不费周折。
三、由于四川话发音特点
四川话跟普通话主要差异在于音调、平翘舌、鼻音边音、同时用词习惯有不少差异。从***四川话的四川人,对普通话的发音是比较难把握的的,发音用词习惯都比较难以切换过来。一直都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讲普通话的说法。
因此虽然我们接触的电视、网络都说的是普通话,四川人听懂普通话没问题,但确并不怎么愿意说普通话。
四、文化包容性方面来说
必须要说文化包容性,肯定不是指一个地方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被同化。而是外来的人口容易融入,不知不觉中就被同化了,同时能把外来的优秀东西融入到自己的文化当中。
历史上有湖广填川,四川有大量来自两个广、湖南湖北来的人,都逐渐被同化了。记得我小时候,爷爷辈的人还是说两种语言,广东话和四川话。我们小时候不会说广东话老辈们还语重心长的劝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语言,得学。但现在回老家相邻里已经基本上见不到说广东话的了。
因此少量听不懂四川话的人要求占多数交流无碍的人改变语言来迁就你是不符合文化融合规律的,也是不现实的。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北方来的朋友逐渐增多,同时学校教育中讲普通话也成了一个标准,可以预见未来成都说普通话的人会越来越多。
四川话绝对通俗易懂,在我按触的人当中,有广东人、湖南人、辽宁人和青海人等等,南北方的人都有,有的在成都生活了很多年,而有的仅仅在来成都打工几年,令人吃惊的是很多人能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比如有个湖南岳阳的年青人,他说的家乡话我们一点都听不懂,但是他来成都打工不到三年就能说流利的四川话,他说他是湖南人,别人根本不信。他在公司接触的省内各地人比较多,所以川话中还带一点“土味”,比方他说:我“朗们”又来迟到了……
我认为,在成都听不到四川话,你就是下错飞机、坐错车了,没到四川,没到成都。
成都虽然是一个多元化的新一线城市,但在语言方面的感染力和坚持自己地方文化的固执性格上,不是你所能想象的。包括文中提到了很多服务业都在说四川话,我认为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一、不仅是成都,整个四川都是这样。服务行业的同志们在能说四川话的场合时,就不会去”飙“普通话。注意这个字:飙。
为什么说成都人说普通话,是过”飙“的。
因为作为四川西南官话的成都话,如果切换成普通话频道,怕会”咸“到你。
按四川人的说法是,你的普通话是盐放多了。
当然,如果一个四川人正在用普通话跟你交淡的时候,你这时插上一句,你这普通话音有点咸,就能把对方逗乐,让对方分分钟出戏。
二、四川服务行业,用四川话较少的原因,主要是怕听者难受。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那鸡皮疙瘩叫你满身起,一点不夸张。虽然有点开玩笑,但你听过之后,会表示认同的。
有一次在酒店里,遇到一位正在清洁房卫生的大姐,酒店要求她们用普通话,大姐们很遵守规定,与客人交谈时说:可以帮你把这个纸飞飞丢掉吗?客人:纸飞飞???啥?。
而我在走廊里无意间听到这对话后,笑着强撑到了电梯厅。
所以说,四川人说普通话,不亚于最强段子手专心工作时的杀伤力。
三、喜欢这调调。
四川话,真的很好听:弯弯、拐拐,咔咔,角角,猫猫,狗狗,猪脚脚 ,兔脑壳……,用四川话念出来,真的婉转悠长,充满了巴蜀的味道。
重庆话的刚,成都话的柔,共同交织下,形成了四川话独特的方言魅力。
而且四川话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与大多数方言不同,它属于普通话语系。就是没学过四川话的人,也能够基本听懂四川话大部分的语意。这也是许多四川服务业会延用四川话的原因,听得懂就好了。不像吴侬软语、港台粤语等,调子还是很好听,却听不懂。
还有的客人,在服务过程中,听到四川人说普通话,表示会”毛起“(抓狂)。
于是乎,为了客人的”心理健康“出发,四川服务业在说话时,许多都是看人下菜。你用普通话,对方就和你”飙“普通话。你用四川话,对方就与你乡音对话。
在成都,听到朋友说:”我在熊猫***底下等你哈“。你知道这是哪里吗?言话间充满了四川话的语言幽默。
四、四川人,多。
有人会问:人多,关四川话什么事?
我认为文化是一个相互感染和交融的过程。因为四川人多,所以文化的底子就扎得厚。
四川是人口大省,随着南来北往的四川人,把四川话带到了全国和全世界。让大家认识了四川人,听懂了四川话,听惯了四川音,自然也就对四川方言不再排斥,反而是亲切自来。
【欢迎大家来四川】
首先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地道的在成都生活了多年的重庆人,这个问题还是能说一下我自己的观点。我的工作就是服务行业,成都是四川的省会,有很多四川省内的人都会到成都旅游工作做生意等等,所以以四川人及周边省市的人居多。语言方面也差不多,都说四川话,只有及个别地方方言不同。说四川话更容易沟通,使人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加自身的好感,使得双方能够顺利沟通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比如销售目的,比如处理一些***的目的。但是也有部分说普通话的,作为服务行业来说,你的服务对象如果说普通话,最好也能以普通话对客户进行沟通,如果客户说四川话,那以四川话沟通更能达到沟通目的。
你说的没错啊,的确是四川话使用的最多,有些四川方言还是有点难懂的。但大部分人(除了老年人)如果发现对方不说四川话,会立刻改成普通话交流,他们的普通话也不错的。也就是说对四川人来说平时交流最舒服的是四川话,退而求其次,普通话也不成问题!
“拉倒”一词,是东北和中国北方人常用的词语,是方言还是有它的由来?是否有解除合约、否定的意思?
拉倒一词多用北方,指别人说的话设有理论依据,没法说服他人不成立,既然不能立那只有倒。另外我个人感觉与北方人拆建物,放树时用绳子拴牢,众人合力拉倒有有绝大关系,应该是大家喜欢那种哄然到地的感觉吧。所以运用到谈话中。表示你的理论被弄倒了,不能狙挡别人的思维了。
感谢悟空邀请:
说起拉倒这个词语,有人说是北方方言,有人说是四川话,很难给他说是一个准确的说法,说是方言吧,不仅仅有很多人都在说,而且有些地方都成了口头禅,说不是方言吧,又少了些文学范畴,的确很难定义。
说地域也不光是北方人说,周杰伦有一首歌也不就叫做《不爱我就拉倒》,这个拉倒是不是还有放弃的意思,很多人对别人的意见不赞成时说,你就拉倒吧,对你的观点表示不赞同,有一天有人说想去月球,别人就说拉倒吧,意思就是终止吧,停止吧,别再做梦了。
鲁迅也说过一句话“现在这书既然借不到,只好拉倒了”,这也有放弃和终止的意思,还有“你爱吃不吃,不吃拉倒……就这么个事,成就成了,不成拉倒……”这些话语中还有算了的意思。总之拉倒无谓乎就这些意思,那么这个人们所说的方言到底是哪里的呢? 我本人认为有两种可能。
一种就是北方流传的方言,因为北方爱下雪,下雪了地滑,干啥活都不好干,干着干着就滑倒了,然后就需要别人去拉一把才能起来,起来后就结束了干活,慢慢就有了放弃、结束这样一层意思,流传到了今天,也成了人们常说的民俗风情的方言。
一种是四川地区的方言流传到各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不平难免坎坷,难免摔倒,栽跟头,倒了就有了拉一把的习惯,所以后来也就有了算了吧,知难而退,放弃之类的意思,总之是猜想吧,也没历史考证,一家之言,不可当真,谢谢大家,关注我,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拉倒一词,我还是看赵本山与宋丹丹演的小品,学会的一个词。拉倒是东北人的土话。从字面解,拉倒,拉倒即推毁之意。拉倒一词在现实对话运用时,就是否定的意思,相当于算了吧,不同意,不赞成对方的作法或意图,拿河南话说,相当于“不行”丶“不中”、“去球吧”,否定对方的意思。
我就东北人的意思说下。这句话,有几个意思吧。
第一,就是非正式场合下的一种否定。对你的说话,做事,表示反对,然后,表示自己的想法。一般是朋友,或者关系不错的人才这么说。
第二种,就是稍微正式些,对一个***或者一段故事的结束,总结。
第三种,是一种劝说,表明态度,让你断绝了想法。
总之,这个词,表示的是一种结束,非正式场合和语言表达。
“拉倒”最先是一个动补的组合,执行“拉倒”这一动作是人,“拉倒”的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总之都是看得见的东西,“拉倒”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如明代的《***崇祯本》的句子:“不由分说,教春梅拉倒,打了十下。”到了清代,“拉倒”的语义虚化,“拉倒”的对象不一定是实在的物体了。如清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句子:“他们穷了,又是终年的闹饥荒,连我养老的几吊棺材本,只怕从此拉倒了,这才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呢!”这句里的“拉倒”就不太能找到对应的物体了。“拉倒”语义的虚化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继续进行,最终虚化成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罢了”“算了”。“拉倒”作语气词使用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也出现了。
“拉倒”大都是北方方言区的人使用。“拉倒”从一个动补组合虚化为语气词时句法结构的词汇化。
当然这里讲的不一定全面,建议题主多参考词典或者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