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举考试的六个等级名称?
- 秀才乡试等级划分?
- 古代科举制度考试等级?
- 古代科举考试分几个等级?
- 古代科举是怎么排级别?
以下是我的回答,科举考试的六个等级名称分别是:
院试:又称童试,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考中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又称大比之年,是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会试:又称礼闱,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的全国考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朝考:殿试后,皇帝对贡生进行一次复试,称为殿试朝考。
庶吉士:庶吉士经过三年学习后,再进行考试,称为散馆。合格者留馆充任编修或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点翰林”。
秀才乡试等级划分?
这里有点混乱,秀才是士子等级,乡试是科举考试等级,二者虽在一个系统,但不是一个部门,有联系,可一般不放在一起。
秀才是经过县州府试(也称院试)后,被承认具有一定学力的县州府儒学的学生,相当于现在已经成功注册了学籍。明清时期,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正式科举考试,农历八月在南北直隶或布政使司驻地举行,考中的为举人,这才是秀才的升级版。
如果科举分四级,秀才是一级,举人是二级;院试是一级,乡试就是二级。
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在宫中主持,也叫廷试。贡士均可参加,以成绩高低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古代科举制度考试等级?
童生
第一级县试,是刚开始学习的小孩。
秀才
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举人
第三级院试,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贡士
第四级乡试,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
进士
第五级会试,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探花
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
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状元
第六级殿试,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综上,古代科举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个等级。
童生试(科举考试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个等级,院试也称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进行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古代科举考试分几个等级?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
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
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相当于高中毕业。
举人(第***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 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
贡士(第四级乡试)——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进士(第五级会试)——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类似职称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举人,考试合格后就是准进士,待殿试合格后,则为进士。
探花(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第六级殿试)——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状元(第六级殿试)——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绝对不能说相当于博士,因为博士太多了,而状元几年才出一个,至少应该相当于院士,如果状元可以说是一种荣誉的话,那就应该相当于现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古代科举是怎么排级别?
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清朝与明朝略有不同,在初级考试中又增加了岁式和科式。正式的科举考试仍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扩展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为古代科举考试不同等级的称呼,至于状元、榜眼、探花是进士中的前三名。
殿试取中者为进士,进士榜,又分为三甲。一甲只取三名,又称三鼎甲。
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